Hi晚上好,欢迎来到德国莱茵TUV官方商城!
首页
/
资讯中心/
质者见智|ISO 10218-1/2:2025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全面升级,筑牢智能制造网络安全新防线
2025-04-01 09:04:03 | 新闻资讯 | 阅读:19
   

在工业机器人规模化普及的进程中,其安全性能已成为制造商、集成商与终端用户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同时随着工业4.0虚实融合的数字化转型浪潮推进,网络安全也已从技术保障要素升维为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地。

作为工业机器人安全领域的国际标准,ISO 10218始终处于动态演进中。如今,随着欧盟NIS2指令、网络安全法案(CRA)、无线电设备指令(RED)等法规的全面落地,工业机器人网络安全的技术转化与产品实现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ISO 10218

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全面升级

2025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重要修订:ISO 10218-1:2025 Robotics — Safety requirements Part 1: Industrial robotsISO 10218-2:2025 Robotics — Safety requirements Part 2: Industrial robot applications and robot cells,前者系统构建了工业机器人单体设备的基础安全框架,后者则聚焦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及系统集成,为设备集成商与解决方案供应商确立了权威技术指引。

新版技术标准对工业机器人网络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需开展网络安全威胁评估以识别潜在风险,构建覆盖控制系统硬件、软件、配置数据及应用程序的全方位防护体系。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计划于2025年正式颁布EN ISO 10218-1:2025及EN ISO 10218-2:2025技术规范,并将作为欧盟机械指令(2006/42/EC)的协调标准,在CE认证体系中具有法律强制效力,标志着工业机器人网络安全正式纳入欧盟市场准入的合规要求。

IEC 62443

系列标准

助力高效达成网络安全合规目标

ISO 10218:2025的网络安全要求涉及从核心控制器到外部接口的完整生态链,涵盖了工业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核心组件,例如以下设备:

  • 核心控制系统:涵盖主控制器、安全PLC及安全逻辑模块等关键硬件;

  • 通信网络与接口:内部通讯模块和外部网络连接模块;

  • 协作机器人模块:力控传感器、视觉系统、人机交互接口等模块;

  • 末端执行器:智能工具和无线控制工具;

  • 云网端协同模块:远程监控平台与OTA升级系统。

新版技术标准尤其关注协作化、网络化场景下的安全风险,企业需要结合具体产品和系统架构,对上述部件,通过威胁建模、攻击面分析等系统工程方法,实施系统化安全设计、渗透测试和合规认证,确保同时满足欧盟CE认证等跨国市场准入规范。

对此,IEC 62443系列标准为工业控制系统量身定制了多层次技术解决方案和可操作的实施框架,通过构建覆盖产品开发全流程的网络安全工程体系,该标准能够指导企业建立符合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融合要求的开发机制,助力高效达成网络安全合规目标。

TÜV莱茵工业机器人认证解决方案

ISO 10218
IEC 62443

TÜV莱茵依托其全球化的服务团队,基于IEC 62443和最新的ISO 10218《机器人与机器人设备 - 工业机器人的安全要求》标准,通过严谨的测试与评估流程,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立体化的认证解决方案。随着ISO 10218标准的全面升级,该标准现在不仅涵盖了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安全设计、安装和使用要求,还特别加强了针对现代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已与IEC 62443等网络安全标准更加紧密地结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

       

TÜV莱茵的解决方案核心包括三大认证计划:TÜV莱茵工业网络安全产品认证、IECEE-CB网络安全国际互认体系,以及ISASecure IEC 62443合规认证体系。这些认证计划既独立满足企业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也协同作用,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确保符合最新版ISO 10218的要求。

全面提升

在服务内容上,TÜV莱茵的服务矩阵覆盖了人员资格培训与鉴定、产品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认证,以及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估。这种全方位的服务设计旨在帮助企业从人员能力到产品性能,再到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其安全性,特别是在遵循最新ISO 10218标准方面。

一测

三证

TÜV莱茵创新性地推出了“一测三证”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企业只需完成一次测试和认证流程,即可同时获得欧洲和北美两大区域的信息安全认证资质。这种高效的认证方式不仅大幅减少了企业的重复测试成本,缩短了认证周期,还特别有助于快速响应市场对更高级别工业机器人安全性的需求。